一大波“后视镜”正在来袭
发布日期:2016-03-08 浏览:2850 |
2015年,在车机市场整体下滑的趋势下,行车记录仪设备却异军突起,彻底火了一把。据《智慧产品圈》记者调研显示,2015年行车记录仪全年整体出货量约为1000万套以上,其中有ADAS的功能的约400万套。 车内后视镜江湖:一大波来袭,鱼龙混杂 车内视镜形态的行车记录仪2015年全年的出货量比后装市场的霸主车机还要多一些,无疑成为了今年车载智能硬件的焦点。这其中一是因为内后视镜功能点明确,解决碰瓷问题的刚需,二是无损安装,较于车机,在功能相同的情况下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三是方案相对比较成熟,主要元器件与手机类似,市场门槛低,但是需要考虑高低温的挑战,主控芯片、EMC、蓝牙等都要考虑到车规级要求。很多做车机的企业也都开始寻求新的市场爆发点,也开始做车内后视镜产品。 不想面对一件事,那就是一个产品的衰落期。都希望遇到一件事,那就是一个产品的上升期,而现在就是后视镜产品的上升期。每个产品的崛起都有其原因,后视镜的优势就是其安装和使用的便捷性以及其不可替代的安全属性,成为了汽车后装电子的新一波“浪潮”。 ◢汽车在先 电子在后
◢主动安全变成刚需 ![]() “在中国开车是一个高危操作,原本就要适应驾驶者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现在还要在复杂环境加入防碰瓷机制”。后视镜产品就是利用这种记录仪需求快速切入了市场,目前大家也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记录仪属性,出现的另一个核心词汇——ADAS。ADAS是一项系统性技术,目前发展到量产阶段两个特点还是在于碰撞检测和车道偏移检测。需求还是大家对于影像的需求,但是已经从原来的单纯记录,进化到了利用影像数据进行智能处理。记录仪市场的同质化,让各个厂家不得不从镜头规格/图像传感器/图像处理器/录像分辨率去寻找差异点,说白了就是比拼图像质量。而细细分析时就不难发现,即使装了记录仪或后视镜,平时很少去调用这些影像。因此从车主角度讲,需求从“发生事故时的被动记录”回归到了“主动避免事故”,而那些拥有这类图像识别技术的公司无疑为产品铺好了底层的路,当把上层的位置信息/天气信息/路况信息/速度信息进一步整合进来时,相信主动安全又将是一次质变。 ◢最有机会的车联网载体 ![]()
|

